联系协会

微信:18515836767
电话:010-62563533
邮箱:zta@zta.org.cn
邮编:110108
地址:北京中关村大街18号科贸大厦B座942室(中关村站C口)


当前位置:  主页 > 备份栏目 > 智库服务 > 案例分享 >

中关村人才协会·研究案例

 
——京津冀一体化人才协同发展
 
项目概况:

       人才政策研究项目,项目周期为2015-2016年。北京市人才办项目,中关村管委会委托研究。

 
研究背景与主要理论依据:

       与长三角、珠三角、大伦敦地区、东京都市圈等国内、国外经济区域相比,京津冀区域虽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群和工业密集区,但区域发展协调性、合作性欠佳,周边城市和区域经济互补、产业链衔接不佳,没有形成大规模、有效的区域分工、合作;北京等中心城市在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的同时,尚未形成与周边区域基于市场配置、政府政策适度规划的合理分工协作;各地不少产业园有所发展,有的发展得很好,但就整个大区域而言,除中关村等部分区域外,种种基于小区域的优惠政策和保护政策造成人才流动存在相当困难、产业集聚大多不足等问题突显,无法跨过人才、资金、技术等生产要素集聚的门槛,不能形成有效的区域竞争优势;在大量人口和要素向北京等中心城市加速集聚、创新创业如火如荼的同时,也应该看到受制于户口、教育资源、医疗资源、房地产政策和工商税务政策及实际执行情况,人才整体上不能基于市场需要有效、较低成本地自由流动,创新创业成本总体居高不下,影响新创产业在全国、全球市场的竞争力。因此,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,吸引人才、保留人才、发展人才,促进区域经济合作,促进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,真正形成大区域、次区域的竞争优势,切实担负起国家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责任。

       在都市圈经济的发展过程中,集聚和扩散效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集聚和扩散是两个对立的经济过程,由于存在规模经济,导致就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,当发展到一定的阶段,中心城市的交通成本和生活成本等不断提高,就会导致就业和人口向周边扩散。因此,中心地区和外围地区存在着动态平衡关系,这是一种积极的变化过程。但是,如果由于某些原因,导致要素无法高效流动、有效集聚,区域中无法形成多层次的产业集聚点,那么就无法形成能够有效辐射周边地区的增长极,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将无法进入快车道;另外,如果扩散效应不足以弥补集聚效应,就会导致要素资源不断向中心城市聚集的消极变化。


 
研究目的:

       本课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,本课题之后所提到的人才都是指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。衡量京津冀产业人才发展工作的成效,应当从是否有利于现有产业提升运营效率和创新创业两个方面评价,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厘清京津冀一体化人才发展现状,总结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所获得的经验,发现所存在的问题。并通过对各地经验和问题的深入分析,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。

 
项目研究概述:

       组织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学者、中关村企业家和专职研究人员共同参加的项目组,执行组长为王钧。通过问卷调查、访谈,汇总了京津冀十余个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反馈,结合中关村企业长期的实践需要,结合海外优秀科技园区发展经验,提出了近期政策建议6条、远期政策建议5条,企业管理建议6条,智库及社会组织发展建议5条。研究报告共六万余字,率先明确提出了人才分层及政策分层的概念,受到了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,便利外籍人士工作等部分政策建议迅速落实为实际政策。
 

部分成果举例:

       公共政策建议分为近期建议、中期建议和远期展望三部分。
   
       近期的公共政策建议(1/6):各地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,立足利用全国、全球人才资源,实行与区域内各地区、城市特色紧密结合的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,以期集聚产业发展经济,集聚人才确保产业发展。
   
       在方便外籍人才在京津冀居留工作的同时,全面开放海外学生来华实习、加大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便利,促进三地人才中介机构走出去、向全球取经、向便于觅才,组织全球人才交流活动。

       除高端人才外,京津冀发展程度一般的各地区,可以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,培养优势技能人才;打好乡情牌,吸引在外地工作的原籍在本地的有成人士回乡创业、工作;
   
       在产业聚集达到一定规模后,可以在 全国范围内吸引包括技师在内的各类人才。各地可以对当地外流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吸引回归政策,打好乡情牌,争取人才聚集的第一个种子人群的形成,进而不断聚集优势产业人才。

       近期的公共政策建议(2/6):针对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,与产业政策紧密结合,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才政策,注意政策制订的策略